每個人在幼年時都當過一段時間的"膽小鬼",在幼年時期,我們或是怕黑或是怕鬼,或是害怕尖銳的聲音。我們長大後,了解了這些東西的本來面目之後,就漸漸的克服了恐懼不再害怕。但如果在孩子幼年面對恐懼時,家長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則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嚴重的陰影,甚至很多孩子在長大之後,依然會對這些東西充滿恐懼。
小美今年4歲了,是一位可愛的小姑娘。有一天外婆帶著小美在外面玩的比較晚,天黑了之後才往家走。在走到樓道里時,感應燈忽然失靈,本來一片通明的走道瞬間就陷入了黑暗。小美嚇得哇哇大哭起來,並且大喊:"我害怕!"外婆看著小美的反應,就立馬把她抱了起來沖回了家。
大家本以為這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插曲,可誰知自從這天之後,小美睡覺的時候就不願意讓大人關燈了,必須要在睡著之前把房間的燈都打開。這可把家長們愁壞了,只要強行把燈關上,小美就會大哭大鬧並且喊著:"我害怕!"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小美媽媽就帶著小美去看了醫生,生怕孩子是出現了什麼心理問題。看過醫生後,醫生分析可能是因為孩子在第一次受到驚嚇時,家長沒有第一時間作出回應,而導致孩子在後來面對害怕的事物時出現了應激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孩子都出現過像小美這樣的情況。如果在孩子感到恐懼時家長沒有及時回應或給出錯誤的回應就會導致孩子出現許多心理上的問題。
一、當孩子出現恐懼情緒時,家長有哪些錯誤回應?
1.嘲笑孩子膽小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過度解讀"勇氣"這兩個字。但凡孩子出現恐懼或害怕的情緒,家長就會認為這是孩子不勇敢的表現。有的家長甚至會諷刺孩子"你膽子怎麼這麼小,連這個都害怕?""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怕,你怎麼就是個膽小鬼呢?"孩子正處於恐懼當中,不僅沒有得到家長的撫慰,卻迎來了家長的指責,這無疑會讓孩子的恐懼加深,更加無法克服內心的障礙。
2.敷衍式的安慰
當孩子處於恐懼當中想要尋求家長的安慰時,許多家長就只是拍拍孩子,然後敷衍的說句"不怕、不怕"。這些家長既不去尋找孩子害怕的原因,也不為孩子的恐懼情緒進行疏解。孩子對於家長情緒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孩子可以清楚的感覺到家長是在敷衍自己。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對自己漠不關心,漸漸的就會失去對家長的信任感,這將會直接導致孩子安全感匱乏,更難直面自己的恐懼。
3.逼迫孩子直面恐懼
直面恐懼才能克服恐懼是許多人的行事準則,但是這種做法只適應於成年人而不應該用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的認知還處在發育階段,心智也不夠成熟,孩子直面恐懼時,可能會顯得不知所措甚至更加恐懼。比如有些小男孩在小的時候害怕毛茸茸的動物,但是家長們往往認為毛茸茸的動物這麼可愛,作為一個男孩子害怕這些動物實在是有些丟人,就強行逼迫孩子去和這些動物相處,這直接導致孩子成為成年人之後,看到毛茸茸的動物就條件反射的害怕。
家長們做出這些錯誤反應,往往是對於孩子為什麼產生懼怕的原因不夠了解而導致的。
二、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有哪些?
1.來自家長的恐嚇
當孩子不聽話時,許多家長都喜歡採取恐嚇或者是威脅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比如當孩子不乖乖吃飯時,家長就會說"警察會把不吃青菜的小朋友抓走";當孩子不願意乖乖睡覺時,家長會說"大灰狼會把不睡覺的小朋友叼走"。這些家長無意識說出口的恐嚇話語,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從而導致孩子對這些事物產生恐懼。
2.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
恐懼來源於未知,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成人在孩子身上表現的更是淋漓盡致。孩子從蹣跚學步、呀呀學語開始每天都在接觸新鮮的事物,而對於許多未知的事物,孩子都會本能的恐懼不願意去接觸或嘗試。面對孩子時家長卻往往用著大人的認知標準去評判孩子,所以才會對孩子出現的恐懼感到迷惑不解。
在了解了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之後,家長們就應該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克服這些恐懼。
三、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1.家長需要與孩子共情
當孩子表現出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時,家長應該捨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應該用成年人的接受尺度去衡量孩子。只有切身體會到孩子此時恐懼的事物以及面對恐懼時的心態,才能更好的和孩子溝通,疏解孩子內心的恐懼。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許多孩子由於陷入恐懼的心理當中,一時半會兒很難走出來,家長就可以嘗試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從恐懼心理當中跳出來,避免孩子長時間陷於不良情緒中而導致心理問題。比如像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小美,小美的家長就可以在睡覺之前試著播放柔緩的音樂,給她講一些溫馨的睡前小故事,再嘗試把燈光一點點調暗,就能讓小美在不知不覺中放下對黑暗的恐懼。
3.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許多家長在幫助孩子克服恐懼之後,卻反過來喜歡把孩子曾經產生恐懼這件事情,當做一件笑談或是教育孩子的手段,這其實是一種自毀長城的行為。因為孩子好不容易克服了恐懼,卻因為家長的嘲笑再次進行了自我否認,這無疑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巨大打擊。所以家長在孩子克服恐懼之後,應該鼓勵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勇敢,並且對孩子克服恐懼這件事表示讚揚。
當孩子向家長釋放出恐懼的信號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回應,並且一定要注意回應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順利的克服內心的恐懼,不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陰影。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父母的三種錯誤回應,只會把他推遠
每個人在幼年時都當過一段時間的"膽小鬼",在幼年時期,我們或是怕黑或是怕鬼,或是害怕尖銳的聲音。我們長大後,了解了這些東西的本來面目之後,就漸漸的克服了恐懼不再害怕。但如果在孩子幼年面對恐懼時,家長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則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嚴重的陰影,甚至很多孩子在長大之後,依然會對這些東西充滿恐懼。
小美今年4歲了,是一位可愛的小姑娘。有一天外婆帶著小美在外面玩的比較晚,天黑了之後才往家走。在走到樓道里時,感應燈忽然失靈,本來一片通明的走道瞬間就陷入了黑暗。小美嚇得哇哇大哭起來,並且大喊:"我害怕!"外婆看著小美的反應,就立馬把她抱了起來沖回了家。
大家本以為這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插曲,可誰知自從這天之後,小美睡覺的時候就不願意讓大人關燈了,必須要在睡著之前把房間的燈都打開。這可把家長們愁壞了,只要強行把燈關上,小美就會大哭大鬧並且喊著:"我害怕!"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小美媽媽就帶著小美去看了醫生,生怕孩子是出現了什麼心理問題。看過醫生後,醫生分析可能是因為孩子在第一次受到驚嚇時,家長沒有第一時間作出回應,而導致孩子在後來面對害怕的事物時出現了應激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孩子都出現過像小美這樣的情況。如果在孩子感到恐懼時家長沒有及時回應或給出錯誤的回應就會導致孩子出現許多心理上的問題。
一、當孩子出現恐懼情緒時,家長有哪些錯誤回應?
1.嘲笑孩子膽小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過度解讀"勇氣"這兩個字。但凡孩子出現恐懼或害怕的情緒,家長就會認為這是孩子不勇敢的表現。有的家長甚至會諷刺孩子"你膽子怎麼這麼小,連這個都害怕?""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怕,你怎麼就是個膽小鬼呢?"孩子正處於恐懼當中,不僅沒有得到家長的撫慰,卻迎來了家長的指責,這無疑會讓孩子的恐懼加深,更加無法克服內心的障礙。
2.敷衍式的安慰
當孩子處於恐懼當中想要尋求家長的安慰時,許多家長就只是拍拍孩子,然後敷衍的說句"不怕、不怕"。這些家長既不去尋找孩子害怕的原因,也不為孩子的恐懼情緒進行疏解。孩子對於家長情緒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孩子可以清楚的感覺到家長是在敷衍自己。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對自己漠不關心,漸漸的就會失去對家長的信任感,這將會直接導致孩子安全感匱乏,更難直面自己的恐懼。
3.逼迫孩子直面恐懼
直面恐懼才能克服恐懼是許多人的行事準則,但是這種做法只適應於成年人而不應該用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的認知還處在發育階段,心智也不夠成熟,孩子直面恐懼時,可能會顯得不知所措甚至更加恐懼。比如有些小男孩在小的時候害怕毛茸茸的動物,但是家長們往往認為毛茸茸的動物這麼可愛,作為一個男孩子害怕這些動物實在是有些丟人,就強行逼迫孩子去和這些動物相處,這直接導致孩子成為成年人之後,看到毛茸茸的動物就條件反射的害怕。
家長們做出這些錯誤反應,往往是對於孩子為什麼產生懼怕的原因不夠了解而導致的。
二、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有哪些?
1.來自家長的恐嚇
當孩子不聽話時,許多家長都喜歡採取恐嚇或者是威脅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比如當孩子不乖乖吃飯時,家長就會說"警察會把不吃青菜的小朋友抓走";當孩子不願意乖乖睡覺時,家長會說"大灰狼會把不睡覺的小朋友叼走"。這些家長無意識說出口的恐嚇話語,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從而導致孩子對這些事物產生恐懼。
2.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
恐懼來源於未知,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成人在孩子身上表現的更是淋漓盡致。孩子從蹣跚學步、呀呀學語開始每天都在接觸新鮮的事物,而對於許多未知的事物,孩子都會本能的恐懼不願意去接觸或嘗試。面對孩子時家長卻往往用著大人的認知標準去評判孩子,所以才會對孩子出現的恐懼感到迷惑不解。
在了解了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之後,家長們就應該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克服這些恐懼。
三、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1.家長需要與孩子共情
當孩子表現出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時,家長應該捨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應該用成年人的接受尺度去衡量孩子。只有切身體會到孩子此時恐懼的事物以及面對恐懼時的心態,才能更好的和孩子溝通,疏解孩子內心的恐懼。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許多孩子由於陷入恐懼的心理當中,一時半會兒很難走出來,家長就可以嘗試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從恐懼心理當中跳出來,避免孩子長時間陷於不良情緒中而導致心理問題。比如像上面的例子中提到的小美,小美的家長就可以在睡覺之前試著播放柔緩的音樂,給她講一些溫馨的睡前小故事,再嘗試把燈光一點點調暗,就能讓小美在不知不覺中放下對黑暗的恐懼。
3.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許多家長在幫助孩子克服恐懼之後,卻反過來喜歡把孩子曾經產生恐懼這件事情,當做一件笑談或是教育孩子的手段,這其實是一種自毀長城的行為。因為孩子好不容易克服了恐懼,卻因為家長的嘲笑再次進行了自我否認,這無疑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巨大打擊。所以家長在孩子克服恐懼之後,應該鼓勵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加勇敢,並且對孩子克服恐懼這件事表示讚揚。
當孩子向家長釋放出恐懼的信號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回應,並且一定要注意回應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順利的克服內心的恐懼,不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陰影。